2024年12月04日

特稿| 从特蕾莎修女的服事让人看到耶稣谈:今日教会如何回应社会的需要?

作者: 舒华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3年02月18日 21:01 |
播放

在基督新教的福音派的信仰里,除了在使徒信经的告白中,你可以听到“圣徒”这个词以外,在其他的教义和信仰生活中,你很难看到对它的解读和应用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给子“爱”全新的解释,保罗书信也建构出基督教对于圣洁与圣徒的概念。在长达数个世纪以来,圣徒都是罗马天主教信仰的重要基础。但福音派对任何跟天主教扯上边的东西,都采取抗拒的态度,不愿谈论圣徒,或封圣的观念。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想努力跟罗马天主教划清界线。

宗教改革后,福音派的领袖们都在紧紧抓住信徒皆祭司的概念,我们都能直接就近基督,不需已逝圣徒的帮助。传统上,改革宗信徒紧守着宗教改革的习惯,将所有信徒都纳为圣。如果圣徒用他们的生命清晰地映照出基督的受难与胜利,为基督作见证。这样的人会成为公众的标记,见证独一且全然圣洁的那位,就是耶稣基督。

圣徒有许多不同的形式,但共通点是:他们让人想起耶稣; 他们爱每一个人。 圣徒不只让人想起耶稣,他们也常在别人身上看到耶稣的身影。

著名的新教作家布赫纳( Frederick Buechner)这样形容:“这些圣徒身上,最醒目的一点是,他们把对上帝的渴望,链接于照顾身边人们的需要医治患病的人、麻疯病友,喂饱穷人与困乏者,尽可能对最多的人传讲上帝的道,提供文盲者教育;因为完全奉献给上帝,他们也完全融入祂所造的人中。 ”

圣徒是充满喜乐的务实主义者,他们接受自己是罪人,知道上帝以他们真实的模样接纳他们。他们完全诚实地站立,在上帝面前,深信成长与成功来自祂在他们所做一切之中。他们的生命因此而充满强烈的喜乐。

这里,笔者最近在看到特蕾莎修女的人生和服事的例子时,深有所感,有很多的启迪。

一、特蕾莎修女的例子

特蕾莎修女(Mother Teresa,又译为德蕾莎),以及那些今日为人所纪念的圣徒。她是看起来最不可能成圣的圣徒。不到1.5米的身高,脸皮粗糙,这位修女跟随上帝的呼召,住在加尔各答的本民—那穷人中的穷人中间,为他们奉献自己。 这怎么看都不像会成为二十世纪最广为人知、最受爱戴的人之一。

——特蕾莎修女的生平

特蕾莎修女出生时的名字是艾格娜(Agnes Gonxha Boiaxhiu),1910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史可比亚(Skopje),父母是阿尔巴尼亚人。 她度过平静的童年生活。 母亲德拉娜(Drana)是个意志坚强、信仰虔诚的女性。 父亲尼可拉是精明的实业家、成功的商人,同时拥有一间建筑公司。她的父母信仰相当虔诚,但全家没有任何人,包括她自己也未会思考或梦想过,她会成为一个修女,更别说是去到远在地球之外的加尔各答。十二岁时,她察觉到自己一生的呼召,是成为宣教士,活出基督的生命。最初,她没有感受到要去哪一个特殊的地方,而当时有些宣教士从南斯拉夫前往印度,她就向孟加拉(Bengal))差会报名。

青少年期前段,她并没想要成为修女。她的家庭生活非常愉快,非常看重家人。 不过,她相信自己领受的呼召更为重要。 十八岁时,她离家加入劳列陶圣母会 (Our Lady ofLoretto),前往该修会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总部,1929年获得接受,成为见习修女。两个月之后,被派到印度大吉岭。1931年她首次立下安贫、守贞、服从的誓约,同时按着里修圣依会圣德肋撒之名(Teresa of Lisieux)取了德蕾莎这个教名。

——呼召中的呼召

1946年,大约教了八年书的特蕾莎,在一列开往大吉岭的火车上,有一段广为人知的默想。 以下是她的描述:“在火车上,我听到那个呼召,要我放下所有,跟随祂。 毫无疑问,那是上帝在动工。““她明白自己必须离开修院,搬到贫民窟中,在那些被遗弃的人身上寻找上帝。 她说,“我知道我所属之处,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到那里。“

特蕾莎一度透露,她将自己的呼召视为隐藏的珍宝,我要卖掉一切来买它。 由于她已经立下守贞的最终誓约,她必须得到许可才能离开修院。她所要前往从事的工作,也需要教会的祝福。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二日,她终于得到教会的许可,成为修会外的敬虔修女。 但仍然服从于加尔各答大主教之下。考虑过各种解决方案,只有一个最实际的办法,就是建立一个修会,才能具备上帝向她显现的这种服事目标。修会终于建立起来,名为仁爱修会(Missionary Sisters of Charity)。 

在寻常的安贫、守真、服从誓约之外,她加上另外一项。 “服事穷人中的穷人,不论阶级与信仰。 在穷人、没人要的、没人爱的人身上,看见上帝“我饿了,你们给我吃”。“这可以说,第四个誓约称做仁爱。之后的二十五年间,德番莎修女所成立的修会遍布全世界,永远在穷人中间工作,永远可以在都市贫民窟中见到她们的身影。

——全然降服

特蕾莎修女的灵性生活极其简单而深刻:她属于上帝,单单属于上帝。 她也想要带领修女们进人对上帝的全然降服。 这样的全然降服并非透过某种方法而得,那些方法对她,全不管用,而是透过将生命全然降服于上帝。 这种向上帝降服,首先意味着一种激进的决心。 迈向圣洁的第一步是“渴望得着”。 在一封给修女们的信里,德蕾莎说:“我对圣洁的进展,取决于上帝和我自己,取决于上帝的恩典与我的意志。我必须把全副精神投入在这个‘我愿意'当中。要成为圣徒,意味着我要把自己一切不属于上市的都夺去。我要拿起我的心,倒空里面一切受造的东西,使我心甘情愿成为上帝的奴仆。迈向圣洁的第二步骤,则是包括服事,从自己跟上帝的关系,进一步到邻舍。

祷告对特蕾莎修女来说,就是与耶稣合一。她的灵性渴慕,单一专注在降服于上帝与服事穷人之中。 所有仁爱修会的成员都要立下四个誓约,包括具体普遍的灵性生活规范。甚至这些誓约也是全然以基督为中心的。透过按着规章进行福音辅导的召命,还有慷慨自由地服事穷人来止住基督的渴。

有一天在早晨弥撒中,坐在她附近的地板上,一个印度女人上前来,不断向德蕾莎修女鞠躬,亲吻她的手。 德蕾莎修女不断指向十字架,最后她拿起那女子的手,指向十字架,坚定地说:“不是我,是祂,要向祂献上感谢。”

二、今日教会如何回应社会的长久需要?

——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,是基督生命的彰显 

基督徒和教会需要遵从主的教导,践行福音。信耶稣不是“口头上的”,更需要行出来,要让人在你的身上“看见”耶稣。一位台湾医学生去做社会服务。他选择的项目是服务脑瘫儿童。而他服务的对象跟他没有任何语言的互动,他一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帮这个脑瘫孩子擦鼻涕。作为一个医生,面对这样一个患者,他是非常无力的。因为除了帮他擦鼻涕以外,他不能为他提供有效的药物和治疗。而当他回到教会,有人问他是否传福音了,他回答没有,因为他没有办法开口对一个什么都听不懂的孩子传福音。

——福音是全人活出来的,而非只是口传 

在一般的基督徒看来,做了社会服务但是没有用口对方福音,就是做了无效的工。因为虽然做工了,但是对方的灵魂没有听到福音,他就不能得救。让人认识耶稣不是靠舌头,而是通过行耶稣的事。医学生给脑瘫儿童擦一天鼻涕但没有提过一句耶稣的事情,但是这个孩子将来可能会到天堂。如果这个孩子被问,‘你听过福音吗?’他可以怎么回答呢?他或许可以这样回答,‘我没听过福音,但我见过福音。我在那个服事我的人身上看见了耶稣。’这位医学生已经向这位脑瘫儿童展示了福音 

——不要窄化福音

一位做了社会公益孵化工作的恩光弟兄认为,当人们把慈善看窄了,也会把福音也看窄了。“信耶稣上天堂,不信耶稣下地狱”,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了把福音窄化了的表现。如果带着特别的目的,即便是善良的传福音的目的去服务他人、服务社会,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是真正的服务,是有功利性的。基督徒做社会服务的动机应该只是单纯地效法耶稣,学习爱人如己。

基督新教的在社会公益的方面的影响力,似乎需要更多的成长的空间。教会及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不够专业,很容易在前期起步或者发起阶段失败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: 

第一,发起人动机不纯,有其他目的。尤其是教会和基督徒很容易把做社会服务当做是“传福音”或者希望有更多见证空间的手段。因为不是真心去做社会服务,很容易在看不到传福音的果效时,就失去服务的热情。第二,做事的人不一定能被领袖看上。比如有些有热心做事的人,却因为一些原因被忽略了。有些人有热心做服务,但是不愿意按照规则去做,也不去发展资质,慢慢就停下来了。第三,不能承受失败,想去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。常常是学到了表面,没有学到内核,很可能一两年之后,看不到果效,慢慢就停滞了。

——慈善事工步入正轨后容易失败的原因 :

基督教的慈善价值观,无论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发源地中东地区,还是对于西方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“仁爱”,教会通常也都会鼓励信徒积极服务社会以及周边人群,并借此向人传递基督的爱。基督徒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表现非常有热心,但是也有一些错误和狭隘的认知需要改变。

慈善组织或公益机构逐渐步入正轨,后期也是会遇到瓶颈。导致服务机构及个人团队不能持续发展的原因:

首先,领导力发展问题,一个机构如果是由一个人撑起来的,一旦这个人离开了,就没有其他人能接替。没有接班人,这个小团队就很难持续下去。这很常见,由于事情太多,领袖忙于业务而忽略领导力的发展和培训。或者领袖本身影响力下降的问题导致跟随者不愿意跟从,比如:领袖自身出现财务问题、婚姻问题、品格问题等。

其次 ,负面影响导致的志愿者热情下降 
志愿者做社会服务的同时肯定会看到很多负面信息,这些“垃圾”如果没有及时清理,负面情绪和想法没有及时疏导,对于服务者本身是极为不利的。

再者是,爱心服务的信任感张力,现代人的防备心很强,彼此之间没有信任感,提供服务往往不容易被接受。要解决信任问题,就需要找到可以化解防备心的人群去操作。同样的事情,不同的人做,效果不同。 因着社会变化因素
由于社会变化比较快,服务的人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,社会服务的内容也需要随之变化。一般3-5年时间左右,原有的项目就很难继续了。还有一种情况是,服务在扩张的时候,比如转移到一个陌生的社群,仍然复制同样的模式,往往也会失败,因为人群结构发生了变化。最后是,社会服务团体和机构长期发展必然会面临的一个瓶颈,便是资源的匮乏。

三、结语

社会服务在内容上包括教育、医疗健康、养老、托育、家政、文化和旅游、体育等社会领域。因其服务内容和人群广泛,其实每个基督徒都有参与的条件。 

特蕾莎修女的简朴,人性关怀与无私的爱,再次确认了我们必须都在各人的呼召中、努力在我们所处的环境、传统中,行出上帝交给我们的旨意。不需要拥抱任何宏大的政治理想,不需要采用任何体系的活动方针,只要把握服事的机会。我们只需要打开心,看、听、感受到上帝的话语。 德蕾莎修女只是把握每一次服事上帝的机会,分享那为世界带来喜乐的爱,如今教会需要带着更大的信心和决心,在社会公益的领域做光,做盐,需要设立计划,为打好事奉的根基,铺好长期的事奉路径而预备,如此,未来可以让主内主外各类人群的都可以参与进来,从而更好的事奉到社会中需要的被关怀的各类人群。

特蕾莎修女的一生,给基督教共同体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是,她的一生所做社会公益不以传福音为目的,她所做社会公益不是短期的,而是长期的委身,她所做社会公益是为了实践基督耶稣的教导,她让社会公益成为了一个可以传递基督生命的事工,这本身就是在见证福音。



参考书目:
《行动的原点:公共参与的十堂灵修课》作者:周学信/校园书房出版社/ISBN:978-986-198-449-0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